close

金石堂網路書店 購物推薦 洄瀾:相逢巨流河



金石堂網路書店 文學推薦

洄瀾:相逢巨流河





洄瀾:相逢巨流河 評價



網友滿意度:



有人說

閱讀 是從有限的物質世界

到達無限的思想空間最快的方法

每本書都是開啟新世界的門窗

閱讀使我在新世界裡暢遊

一句句 一頁頁

各式各樣的角色人物

像我呼喚

帶領著我一起遨遊

直至最後一頁

在博客來看到

洄瀾:相逢巨流河

相信這本書大家都挺面熟的

沒錯這可是超級暢銷書呀

小編我最喜歡看書了

已經練就到了

一目十行的高深功力

而#GOODS_NAME#

真的是人人稱讚的一本好書

我反覆咀嚼其字字句句

便覺得韻味非常

想把這本書推薦給你們

跟我一起進入新世界

下面有連結和折價卷

也可以加入博客來的粉絲專頁

定期都有好書推播通知唷~~~



洄瀾:相逢巨流河



本週熱銷商品:





中文經典100句:韓非子

朴子市水晶店





荀子







商品訊息功能:

商品訊息描述:
















  • 相關影片























    《洄瀾:相逢巨流河》



    千川注入江河,洄瀾激盪。

    《巨流河》出版後,一波波巨大綿長的迴響正如洄瀾。

    這些文章拿在手中既溫暖又沉重,齊先生躊躇多年,因歲月催迫,終於決定將它做為一本紀念冊問世。




    本書分為評論、訪談、來函三個部份,從千篇文字精選近百篇,其中有部份訪談是手寫回答,齊先生說:



    「《 巨流河》 是我從內心深處寫給世界的一封懇切的長信,至此心願已了,留下祝願一切歸於永恆的平靜。但是旬日之內這平靜即被沖破。四年間,來自世界各角落的文字直扣我心,讀了又讀,每篇都不忍釋手。只有用一本書,在此集中最具代表性的瞭解與交流,而找回舊誼重敘生死契闊,也在此書內作個永久的相逢紀念吧。我充滿感謝與你們在書裡書外有緣相逢!」



    二○○九年七月七日,齊邦媛先生的《巨流河》在天下文化出版。她八十一歲開始寫此書,在山間養生村裡用古老的書寫方式,一筆一劃,足足花了四年時間,完成史詩場景的自傳,將家族史和個人奮鬥史悲喜交集地放置在民國百年的舞台上,讀完的人,無不心潮激湧,感嘆不已。昔日學生簡媜以「一出手,山河震動」形容此書重量;哈佛學者王德威以「如此悲傷,如此愉悅,如此獨特」描述此書令人低迴咀嚼,一唱三嘆的感受。



    《巨流河》出版後,不僅出現洛陽紙貴的盛況,無以數計自發性的書評、讀後感出現在報章、網路;媒體紛至沓來;讀者致敬、請安、提問的函電不斷,齊先生懇請讀者以寫信代替面見,如此才稍得休養喘息的空間。



    二○一○年底,《巨流河》簡體字版由北京三聯書店取得授權,雖在少許刪節的立場上有些折衝與磨合,但終能順利出版,並立刻引起大陸讀者既廣且深的觸思。北京資深記者盧躍剛形容,這是本「拿在手裡不敢輕易打開,打開了不能輕易合上,合上了心裡卻時時牽掛,隱隱不能釋懷的書。」



    面對原本對她毫不熟悉的大陸媒體,齊先生不得不以親自書寫的方式,較精確地回答他們的提問。她同時又非常珍視她所收到的數百封貼了郵票的信(她不用電腦),也勾起她想要做一整體回答的念頭,──珍貴的《洄瀾─相逢巨流河》便慢慢成形。



    天下文化的編輯選出了大約十分之一的信函,加上最具代表性的海內外評論、訪談,濃縮精簡,涵容在這本由《巨流河》的洄瀾所形成的時空之書中。這些相逢,如此愉悅。











    「這是一本大家合寫的書,如千川注入江河,洄瀾激盪。」

    2009年,齊先生完成《巨流河》,記述自長城外「巨流河」,至台灣恆春「啞口海」作結的大時代故事。此書出版後,喚起無數的記憶與好奇,評論、書評和讀者問候信持續不斷。這樣的熱潮不僅出現在台灣,隔年簡體字版即在中國大陸發行後,引發大陸媒體追逐。齊先生不用電腦,一字一字手寫回覆記者的問題,這些因《巨流河》而起的迴響,也讓《洄瀾》一書的概念逐漸成型。

    終於,齊先生決定將具有代表性的信函、評論、採訪集結成書,留下相逢於《巨流河》的紀念。

    「《巨流河》是我從內心深處寫給世界的一封懇切的長信,至此心願已了,留下祝願一切歸於永恆的平靜。但是旬日之內這平靜即被沖破。四年間,來自世界各角落的文字直扣我心,讀了又讀,每篇都不忍釋手。只有用一本書,在此集中最具代表性的瞭解與交流,而找回舊誼重敘生死契闊,也在此書內作個永久的相逢紀念吧。我充滿感謝與你們在書裡書外有緣相逢!」(文/天下文化編輯黃微真)

























    • 作者介紹





      齊邦媛

      一九二四年生,遼寧鐵嶺人。
      國立武漢大學外文系畢業,一九四七年來台灣。
      一九六八年美國印第安那大學研究,
      一九六九年出任中興大學新成立之外文系系主任,
      一九八八年從台灣大學外文系教授任內退休,受聘為台大榮譽教授。
      曾任美國聖瑪麗學院、舊金山加州州立大學訪問教授,
      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客座教授。
      教學、著作,論述嚴謹;編選、翻譯、出版文學評論多種,
      對引介西方文學到台灣,將台灣代表性文學作品英譯推介至西方世界。

      作者相關著作:《





      洄瀾:相逢巨流河-目錄導覽說明





      • 齊邦媛 序



        第一部 評論reviews依刊登日期排序〉

        01台灣篇

        一出手,山河震動 簡媜

        不廢江河萬古流 李惠綿

        台灣文學的國際推手 單德興

        巨河回流 陳芳明

        巨流河到啞口海的水勢 林文月

        「我當另有天地」 邵玉銘

        如此悲傷,如此愉悅,如此獨特 王德威

        文學不了情 周慧珠

        齊邦媛的歷史巨河 陳文茜

        齊邦媛的書 孫運璿的車 張作錦

        齊家父女的台灣經驗 林博文

        1949三稜鏡 王鼎鈞

        郵車真好! 封翁

        巨流河畔的回憶 胡宗駒

        林太乙、齊邦媛和她們的父親們 黃怡

        由巨流河到生命河 殷穎

        芍藥與雪萊 張德明

        撒播文學種子 李喬

        晚開的芍藥花 &nbs























      這是一本大家合寫的書,如千川注入江河,洄瀾激盪。



      我曾躊躇多年,這些文章拿在手中既溫暖又沉重,不知是否應公開與大家分享。歲月催迫,終於決定將它做為一本紀念冊問世。



      《巨流河》是我從內心深處寫給世界的一封懇切的長信,至此心願已了,留下祝願一切歸於永恆的平靜。

      但是旬日之內這平靜即被沖破。許許多多一樣真摯,一樣懇切的回信,如山洪暴發般沖進來,這些以厚重情意和更深的智慧寫來的信,以信函評論訪問的方式,直扣我心,讀了又讀,每篇都不忍釋手。有些評論文章是朋友寫的,有些是台灣知名人士,由讀此書談到我們共同走過的日子,許多報刊作了詳盡的訪問,問與答都是有充分瞭解的坦率、親切的交流。

      書出第二年,二○一○年十月,我收到北京三聯出版公司劉蓉林編輯寄來的兩本大陸簡體字版《巨流河》,收到的那一刻,我第一個想去分享這喜悅的人是長庚養生文化村用專員電腦為我聯絡的廖婉竹小姐,在眾人看日落,看美麗的金烏西沉的大門口,我對正要開車回家的她,喊著,「妳看看妳在空氣中傳過來傳過去的(那些郵件)已經印成了這本書啦!」

      在我構思和寫作的那些年,從不曾夢想過會有大陸的讀者,我的前半生,在大陸的經驗一直是他們的禁忌。萬萬想不到,在台灣出版後一年,《巨流河》竟能在大陸出版!出版後的反應迅速強烈,更是在我意料之外。 我不用電腦,最初收到的貼了郵票的信函,書中人物和記者的電話,然後是越洋的訪問,當選十大好書的紅色通知,得獎的通知 ...... 有一段時期,我常常似由夢遊中醒來,問自己,這是真的嗎?這怎麼可能?

      有一天接到一個電話說是北京打來的,──北京?那必須跨越台灣海峽、長江、黃河才能回去的北京?我竟然脫口問那端的記者,「你從北京打電話來的啊?這麼遠啊!我記得小時候,風沙颳起來,我的姑姑們都用漂亮色彩的紗巾蒙在臉上......」── 因為心理上長久的隔離感,我竟會如此語無倫次起來,人家只不過想對《巨流河》作者做個採訪,問幾個問題。

      我終生隔絕的故鄉啊,我怎麼能用幾個簡短的句子,在電話中向你說我的思念?我怎麼能告訴你,我忘不了童年跟父親坐火車過黃河鐵橋的情景;忘不了長江到岷江兩岸的叢樹;我怎麼告訴你,我父親坐在我母親墓前,癡望著太平洋東北方,眼中的悲傷!

      在這本眾人合寫的文集裡,大陸訪談十篇裡有五篇是我手寫的回答,也許有一些重複的問題和回答,但是我今以書還鄉,悲喜之際總有些相似的情懷。



      感謝王德威教授、黃英哲教授推動《巨流河》日文譯本,邀得池上貞子和神谷真理子,一年譯出毫無刪減的日譯本上下兩冊,以抗日戰爭為主軸的這本書,得以全貌在日本出版,令我們很感動。

      讀者來信數量甚大,每封都真情感人,但我已無體力一一作答,而此冊篇幅有限,只能選刊一小部分,編選全由多年主編我書的項秋萍女士辛勤帶領黃微真、池思親小姐工作,只要能聯絡得上的,她們都徵得原作者同意刪去了許多重複的資料,過獎的讚美,但這些信與我有更多個人的關聯,有許多是找回的舊誼,重敘生死契闊,也在此書內作個永久的相逢紀念吧。



      在編者原歸為附錄欄內的一封我寫於一九三七年的信,和樂茞軍的一幅畫我二十歲時的畫,在我書中或對我個人回憶都有重要意義,絕不是「附錄」。 直到一個不寐之夜,Anachronism 一字來到心中。沒有別的字可以代替我心中這複雜的情緒了,所以我闢立此欄名為 Anachronism。 按字典說,它是時間的錯置,把後世的事物與前代的事物相混淆,是不合時宜的。(是希臘詩人 Anacreon浪漫﹝酒色﹞之風的。年月錯誤的,希臘拉丁詩中短音節和長音節的突兀交換......)多年來,我看到這個字立刻會想到,像我這樣的人生,在時代與時代、居所與居所殘酷的斷裂之際,所有的失落與尋覓。

      我以席慕蓉的詩總結此書,她在詩中點出我鍾情的時候是山高月明的,鍾情焚燒之後留下的是玫瑰的灰燼。詩境雖是她的,心境卻是我的,是散文所達不到的精煉。



      再讀此集中的來信、訪問和評論,我深感人間深情洄瀾沖激之美,我充滿感謝與你們在書裡書外有緣相逢!

      在如此回首一生之時,重讀《聖經》〈約伯記〉,似乎為自己多年質疑找到一個文學答案:在他盡失一切之後,因為他在絕境仍信主的旨意必有意義,── 所以「此後約伯又活了一百四十年,得見他的兒孫,直到四代。這樣, 約伯老邁, 日子滿足而死。」──這長長的一百四十年是給他瞭解痛苦與救贖,為超越人間生死寫下記憶麼?



      二○一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信函1

      陳鴻銓先生

      邦媛教授英鑒:

      鴻作《巨流河》於年初時經媒體推薦,曾先讀為快,展卷難釋。蓋文中寫出我中華民族近一個世紀,吾儕所聞所見身臨其境之悲壯史實,及縱貫百年來橫跨兩岸之時代故事,感人至深。復於拜讀時驚悉作者文學大師竟係我空軍官校十二期同學及抗戰時同隊戰友張大飛之摯友,感觸益增。大飛兄與鴻銓同屬美國前駐華陸軍航空之第十四航空隊中美混合聯隊第三大隊(三大隊之戰時編制為七、八、二十八、三十二,四個中隊,大飛兄屬二十八中隊,鴻銓係第八中隊)。書中所提符保盧亦係十二期同學,屬空軍第四大隊,一九四三於重慶殉職。

      月前我空軍來美參加「飛虎年會」同仁帶來教授簽名贈書,內衷感載,喜獲珍品,惟亦勾起茫茫之遐思。

      溯憶一九三八年元月一日我十二期入伍時共兩百九十七人,歷經陸官、空官及赴美受訓,於一九四二年畢業時九十五人,在抗戰與國共戰爭中作戰陣亡四十七人,飛行殉職者二十人,年來均已耄耋之齡,逐漸凋零,現今(二○一○)僅九人,分居於台灣、香港、大陸、美國與加拿大,言之不勝唏噓。

      大飛兄個性內向,為人忠厚不多言,重信義,循規蹈矩,處事嚴謹,在校時是好學生,部隊中之好幹部,長官信賴、同僚友好、部屬愛戴,不愧為標準軍人。

      軍人報國之方式只有一種,無條件執行所賦予的使命,而其可能之後果亦僅有兩種:完成使命或為達成使命而犧牲,二者同為無上榮耀,大飛兄乃屬後者。

      半世紀前之軍事史料,如今多已解密,故於追憶大飛兄生平前願就當時戰局作一概述,俾使局外人對我空軍之處境能有較深的認知。

      抗戰後期一九四四至一九四五年間,日軍因受太平洋戰區作戰之牽制,在中國戰區之空軍雖已漸趨弱勢,但其陸軍實力仍然強大,尤以武器裝備在質量上均較中方為優,致使我地面部隊屢遭敗衄,要地頻傳失守,甚至一度曾危及我陪都重慶。但更不幸者為美國自珍珠港事變伊始,其大戰略即採「先歐後亞」政策,先在歐洲戰場擊敗德國,次在爭取太平洋戰爭之勝利,再其次則顧及中印緬戰區之戰況。復因其他因素,人謀不臧,猶每以印度危急必須協助英國為由,將戰區之大部後勤補給撥交緬甸地區享用,致使我國所獲在美國援助所有盟國(主要為英蘇)及我國的租借物資之總數中僅佔1.7~0.4%之微,以致十四航空隊之補給嚴重不足,燃料尤為奇缺,直接影響對我陸軍之支援,而使地面部隊處境益形艱困,難阻強敵。此種情況直至一九四四年十月魏德邁接替史迪威擔任中國戰區統帥部參謀長(蔣委員長為最高統帥,肩負中國及泰國、越南地區聯軍部隊總指揮之任務)後始見改善。一九四五年我國所獲援助數額為盟軍總數之8.0%,雖為數仍不及盟軍總額十分之一,但情況已顯有好轉,惟為扭轉過去七年餘來之戰局頹勢,此一階段十四航空隊與中國空軍之主要任務,幾全為協助陸軍作戰。換言之,無論「戰場阻絕」(阻止日軍當時利用平漢、粵漢鐵路將補給品運交在華南作戰之部隊)或「密接支援」(直接支援前線陸軍作戰)均為對地面目標攻擊之任務型態。對地攻擊任務乃戰術空軍任務中被敵人擊落之機率,遠較其他任務為高,故俗稱:「希臘神話中之阿基里斯腱」,即在特定時間攻擊一預置強烈火力之目標,並於脫離時在毫無防禦情況下,必然遭受敵人集中火力之攻擊,故損害亦相對增高,尤以特定之重要目標為甚。

      於大飛兄殉國之同一任務中,另一十二期同學程敦榮,亦座機中彈跳傘獲救,多年後病逝大陸。前此於中原會戰時,大飛兄所屬之二十八中隊,美籍中隊長史崔克蘭少校受傷住院,四天後代理隊長之作戰官史麥萊上尉被擊落陣亡,乃由布希上尉接替作戰官,在半個月後亦被擊落殉職。

      對地攻擊任務之危險性既如上述,而各員猶能竭力奮戰,此乃本於職責所在,且兩國人員併肩作戰,在表面上雖無較勁情事,但實際上無人甘為人後,故均視達成指定任務為首要。至於自身安全固在顧慮之中,但依傳統則屬次要。此或係為何抗戰尾聲,勝利在望之際,我戰鬥機損傷反而較高之原因。此點在局外人眼中又容有不同之看法。

      在大飛兄之遺書中:「八年前和我一起考上航校的七個人都走了,三天前最後的好友晚上沒有回航,我知道下一個就輪到我了。我禱告、我沉思,內心覺得平靜。」這正是孔子論勇的具體寫照。是虔誠基督徒「順服的決定」(Decision of Obedience)也是坊間年輕人所穿著T恤上WWJD四個字意涵(What Would Jesus Do?)「耶穌基督若遇此事將如何處理?」

      大飛兄所面臨者,在少年於「九一八」家遭不測後,幸得齊府為生活、精神與情感寄托之所在,多年來蘊藏於心底之隱語、渴望及原本可以傾訴,但又基於道德感、責任感與理智地不敢與不忍表露,而備受強忍抑制的煎熬與折磨。這或係其更難尋得平衡的關鍵。又如聖詩〈微聲盼望〉的詞句:「煩忙人生的時光中,疲倦寂寞與感喟,你心靈飢渴與空虛卻無法得到安慰」。在戰時心理學裡,有所謂因緊張環境而產生之矛盾心態,以不傷大雅之非日常生活方式的行為,如借酒消愁等,藉以尋求短暫的精神紓解,這原是戰地生活常有之現象,瑕不掩瑜,無可厚非。惟就總體言,八年抗戰中我國軍民傷亡者三千餘萬人中,能如大飛兄之歷史定位英雄留名者幾希?尤以現實中忠肝義膽之士即使曾為此聖戰付出血汗,亦未必能有此項榮銜者不知幾許,甚或因意識形態冠以惡名者亦大有人在,而大飛兄猶能榮獲歷史英名,復經《巨流河》而流傳四海,何其幸耶!

      耑此佈謝敬頌

      文祺並祝 主恩滿盈

      陳鴻銓敬啟

      2010.7.9於華府









      語言:中文繁體
      規格:軟精裝
      分級:普級
      開數:25開15*21cm
      頁數:392

      出版地:台灣













      商品訊息簡述:








      • 作者:齊邦媛

        追蹤











      •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社追蹤

        功能說明





      • 出版日:2014/1/23








      • ISBN:9789863203865




      • 語言:中文繁體




      • 適讀年齡:成人適讀




      • 館主推薦:★★★★★








      洄瀾:相逢巨流河





    arrow
    arrow

    joeppe58xf7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留言列表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